协同创造价值
原创 刘荣辉
协同
创造价值
国庆长假过后,众加利和循诺团队齐聚江西新余,双方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和沟通,既有业务、市场层面的分享,又有培训、管理等方面资源协同的讨论,收获颇丰。在这次会议中,正是“协同”发挥了作用,给两个团队带来了非常大的价值,达到了双方合作的预期。
“协同”一词来自古希腊语, 或曰协和、同步、和谐、协调、协作,是协同(Synergetics)的基本范畴。《说文》提到“协, 众之同和也。同, 合会也”。
在组织里,为了充分利用资源以达到最大化的效用,会经常开展所谓“协同”的跨部门合作项目,来实现整体最好的投资回报;或是不同战略事业部之间客户资源的协同,或是研发项目的协同,或是客户解决方案的协同等等。
在过去听说过的协同项目中,很多以失败而告终。总结起来,失败的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个。
公司战略层面的高级领导站的高、看的远,洞察到协同的机会,传递到执行层面,任务布置下去,接下来在实施时,或是因为没有相应的政策如激励机制做保证,或是执行人员并不认同,只是当做政治任务来应付,走走形式,结果不但不会好,弄不好还会制造出新的冲突,最后不了了之。
协同过程中,有一方的一部分利益受损或双方利益不均衡,因此阴奉阳违,不出力,时间久了,另一方也看懂形势,不再使劲,最后就变成了开会动动嘴,行动时不动手,最终项目停滞不前。
协同带来的好处是远期的,与当期的KPI不一致,因此当期执行者不愿意为未来受益者乘凉而栽树,最后还是优先完成当期KPI,协同项目慢慢退场。
在制定协同项目的计划时,除了需要关注上述失败原因中涉及的政策、KPI设置、沟通、个人激励等要素外,另外几个关键要素也要考虑好:长期价值、短期价值、显性资源、隐性资源。这四个关键要素的不同组合,会产生不同的协同结果,或是成或是败。最理想的协同应该是双方投入短期的隐性资源(软资源),获取共同的长期价值回报。这样能够彼此“赋能”,提升各自的硬实力,使协同能够得到持续。
**众加利和循诺的合作,就是基于彼此“赋能”,聚焦长期价值回报的协同。**双方在目标细分市场、价值销售模式、团队人员技能等几个方面具有共同性,但彼此业务没有利益冲突。短期内,双方投入各自的软资源,互相补充,互相支持,追求多方面的长期价值,共同受益。
综上所述,我以为好的协同项目应该具有下面两个属性。
通过短期隐性资源的投入,追求长期价值回报;
执行过程在政策、KPI设置、沟通、个人激励等多方面给予项目足够的支持。
通过双方这次有效的沟通交流,彼此收获了资源、信息以及信心,也坚定了合作共赢的初心。
�